【中南扶贫录】文化帮扶 掀起最炫瑶族风

2020年11月03日 14:54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点击:[]


走进江华,仿佛走进了一座长鼓博物馆。从火车站走出,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瑶族铜铸长鼓高托于广场中央。这是外地客人眼中的第一道江华风景,也是江华人民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

长鼓,是江华瑶族的文化象征。除了巨型雕塑,长鼓元素充斥着整座县城:车流环绕的街心花园、道路两旁的路灯、街角的宣传栏……随处可见长鼓式样的图案和景观。然而,千百年来被江华人捧在心头的长鼓,却一度面临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境遇。

古老的神州瑶都,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种子,却因闭塞落后难以持续绽放绚烂的文化之花。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文化。想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文化上也不能“拖后腿”。为此,中南大学将抢救、挖掘和保护瑶族文化作为对口扶贫江华的切入点之一,结合江华瑶族文化特色鲜明、自然风光条件优越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模式,努力开拓江华县精准脱贫工作新局面。

瑶族非遗走出山 瑶家长鼓舞起来

“长鼓咚咚咚咚敲,木叶声声声声叫,瑶山喜庆丰收年,人人乐陶陶喂!”辞旧迎新、祭祀、婚庆,江华人民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跳着长鼓舞度过。江华瑶族长鼓舞是我国瑶族地区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尽管长鼓舞拥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在流传过程中却因存在舞谱记录的涵盖率低、舞谱记录手段落后、传承人老龄化、民间传承人后继乏力等问题,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况。

针对这种情况,2016年开始,中南大学启动“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大学生实践调研计划,先后投入90万元立项支持10个团队,共217人次赴江华县开展瑶族长鼓舞调研。

建艺院舞蹈表演专业伍彦谚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多次赶赴大瑶山进行田野调查,设身处地感受纯正瑶族长鼓舞的风味,并多次拜访请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明华老人。“起初老人家怎么也不肯教,我一次、两次找他,他都极抵触,但我没有因此放弃。一再跟赵老师解释收录长鼓舞以便向更多人展示它的重要性后,老人终于想通,用三天时间跳给我们看,还把自己的绝活展示出来——在八仙桌上和长鼓起舞,我们录下了72套长鼓舞。”伍彦谚回忆道。

在只有注重双向平衡推进、注重全面收集整理以及社会的合力保护才是江华瑶族长鼓走向更大舞台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她结合“瑶家迎宾”等传统舞蹈动作和健身要点,创编了江华瑶族长鼓舞广播操,用这种方式把长鼓舞带进校园。“要将传承使命的重担从‘传承人’扩大至‘传承人群’。”伍彦谚说。

赵旺生是赵明华老人的传承人,如今在大圩镇第二小学教授长鼓舞选修课。副校长冯赵敏介绍,此类借鉴中南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小学而开设在每周周五下午的兴趣选修课中,由赵老师执教的长鼓舞选修课无疑是众多课程中的大热门。

赵玉香正是选修了长鼓舞课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她出生在一个本土的瑶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以长鼓舞为代表的传统瑶族文化的熏陶。在她看来,“长鼓就像一个我生来就应该学会的东西。”

能在学校里接受到传承人的亲自传授对赵玉香来说实在是一个惊喜。她学习的是经由伍彦谚教授改编过的长鼓操,相较原态的复杂舞步而言,八个节奏的长鼓操以及伍教授亲自编写的配乐更易于同学们学习。赵玉香很快熟练掌握了长鼓操:“希望以后赵老师能够教给我更多,我很想学会真正的长鼓舞,等长大了,就要站到更大的舞台上,打长鼓舞给更多人看。”

中南学子在央视纪录片《传承的力量》中上演“千人长鼓舞广播操”

长鼓舞,不仅成为了江华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在大学校园里舞动。中南大学将传承长鼓舞嵌入学校美育工作的大格局,开设瑶族长鼓舞选修课,成立江华瑶族长鼓实践工作坊、江华瑶族长鼓舞舞蹈团和江华瑶族长鼓研究会学生艺术社团,邀请长鼓古法制作传承人和长鼓舞民间艺人到校指导学生开展长鼓舞体验实践活动,辐射影响大学生2000余人。2017年,“江华瑶族长鼓舞”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

长鼓走进千家门 瑶族文创火起来

2014年,担任视觉设计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徐鸣跟随学院进瑶寨调研。第一次看到瑶族长鼓,徐鸣就被它吸引住了:中腰细而实,两端粗而空,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绘有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装饰。

长鼓,瑶山深处的瑰宝,于2008年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却因制造过程复杂,现存的古法制作传承人寥寥无几。徐鸣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把长鼓抢救、保护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美。

瑶族长鼓的美给了徐鸣很多灵感,他心想:如果以瑶族长鼓为媒介,设计出可以摆在家里的工艺品,也许可以为江华瑶族自治县的脱贫工作加把劲儿。

为了进一步掀开长鼓的神秘面纱,徐鸣教授组建了一支江华瑶族长鼓文创团队,带领学生二十余次赶赴瑶山,走访了全县22个乡镇,搜集了100余册图书文献,撰写了5万余字调研报告,录制了近200G图像及音视频资料。

“只有重建中国式、民族式的美学意境,被公众所认识、欣赏、消费,才是江华瑶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匠人精神。”徐鸣从宗教、建筑、服饰和传说等方面启发同学们如何创新地传承江华瑶族非遗文化,指导学生围绕长鼓进行创新创造,简化鼓面图案,完成手工绘制创意长鼓150余支。

此外,在集体头脑风暴下,水杯、U盘、茶托、被单、明信片、书签、手机壳、布偶、漫画、装饰画等日常用品,被赋以长鼓元素及形态,或被绘上具有瑶族特色的靓丽色彩,在文创团队手中完成了“亮相”。文创团队先后推出120余件长鼓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获得2项外型专利和4项著作权专利,并在中南大学及周边社区和中小学举办了长鼓文化创意设计巡展。随着瑶族风格文创产品的诞生,瑶族长鼓被更多的人认识,瑶族文化得到了传播,定制长鼓的订单也逐年增加。

市民在观看中南大学江华瑶族长鼓舞文化创意设计展

2018年11月,中南大学江华瑶族长鼓舞文化创意设计展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举行,共展出120余件展品。展厅里,原始长鼓与改造长鼓遥相呼应;从晚清流传下来的织布,靛蓝色的八宝被在两百年后依然鲜艳;而以江华瑶族传统民族服饰纹样、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八宝被为依据,融入栀子花、盘王印、蝶恋花等美好寓意的纹样,选取红、黄等艳丽色彩创作的婚庆用品更为炫目……现代与传统的碰触,瑶族文化的深邃神秘,在一场展览里跨越山水,重返历史鸿蒙,通过一件件文创产品将瑶族人民的千年蹀躞和筚路蓝缕在世人眼前重现。

瑶都旅游精品化 江华美景“说”出来

乘一艘小船在涔天河上缓缓行进,碧波清澈,水面有白云的倒影,两岸青山连绵,山水相映成趣,绿树间的瑶族古寨质朴宁静,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让人身心舒畅。涔天河因风景秀丽,素有“天河瑶池”的美誉,这只是神州瑶都的一角。

由于地处偏远闭塞的群山之中,江华的旅游资源如璞玉一般无人雕琢。

深邃的古巷、高高的天井、结构森严的民居,宝镜古村的历史气息让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胡彬彬教授抑制不住地激动、欣喜。他带领研究生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宝镜古村文化保护献计献策,编制建设与保护规划,确保该村文化资源得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根据规划,宝镜古村借助周边美丽瑶寨、秀美山水和淳朴独特的瑶族风情,正逐步发展为全国闻名的高校美术写生基地,从而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在中南大学的帮扶下,宝镜村已于2016年11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宝镜古居于2017年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点。

中南大学“讲好江华故事”调研团在宝镜村

此外,中南大学还着力讲好景点背后的江华故事,提升旅游线路品质,为江华县旅游资源注入文化内涵。学校组织多批师生前往江华采风,深入盘王殿、阳华岩、涔天河水库、香草源、宝镜古居等主要景点,通过导游讲解、居民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方式,全面细致摸排江华县旅游资源概况,编写《江华县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专题报告,为江华县设计三条旅游线路;结合江华县旅游景点特点和瑶族特色文化,在收集到的49个零星故事基础上,整理创作18个旅游景点故事,拍摄近1000幅特色景点宣传照;并将旅游线路规划、江华县旅游景点故事、旅游景点导游词有机融合,编辑成三本精美旅游宣传画册。

音乐、舞蹈专业师生深入挖掘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的内涵与意义、历史传承情况和时代特点编排富含瑶族文化特色的舞台剧目《盘王大舞》,并集力将其打造成为外地游客来江华旅游的必看剧目和全国瑶族地区民族文化演出的“现象级”作品。学校希望通过文化演出形式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市场回报率,助力当地百姓实现脱贫致富。

在这些特色文化扶贫措施的帮助下,2016年江华县大圩镇长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从挖掘与保护,到继承与发展,再到创新与推广,江华特色文化资源走进了中南人的眼里和心中,也在中南大学的帮扶下走出了高高的大瑶山,化作一场绚丽多彩的瑶族风,在山外的广阔天地里持续刮起。

 

上一条:脱贫先培干 振兴先释疑 下一条:【中南扶贫录】扶贫引“活水” 汩汩入家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