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初秋,天已经微凉,一辆小巴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断颠簸,出江华、入长沙,一路驶入中南大学。
年过耄耋的瑶族老鼓王李根普颤颤巍巍走下车,身边搀扶他的是从小和他学艺的徒弟,如今已是江华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传承人的赵明华。步履虽蹒跚,双手却紧紧攥着形似“沙漏”的长鼓,进入教室,登上讲台。台下黑压压一片,两位老人略带拘谨地拍起长鼓,身影舞动。
教室中爆发一阵热烈的喝彩声。两位老鼓王随着长鼓声的节律愈舞愈有力,优美矫健,诉说着装在“沙漏”之中的时光沙砾。
他们未曾想过,有一天能够带着长鼓走进大学……
远隔大山的长鼓
“鼓声鼓声起咯,排排瑶寨齐欢舞,鼓声响来镇山河。”哪里有瑶族,哪里就有长鼓,瑶族人生命中的庆典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时刻都少不了长鼓舞的陪伴。
砍伐梓树,削出两头粗、中间细、内部空的鼓架,蒙羊皮或兔皮为鼓面,代代瑶族人沉浸在制作长鼓的喜悦之中。
“瑶族长鼓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瑶族文化的缩影,每一次制作的过程都是享受的。”瑶族长鼓老匠人盘上科满是褶皱的手好似一张揉皱的纸张,一块块其貌不扬的木料经过这双大手成为造型精美的长鼓。
然而,这些精致的长鼓被遗忘在了角落,落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压力迫使当地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长鼓舞的传承显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而舞谱记录手段落后更增加了其传播的难度。江华瑶族长鼓舞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仍然面临传承危机。
“走不出大山,眼看着长鼓的技艺面临失传。”瑶族长鼓的传承问题成为老艺人的心头之痛。
从深山“请”进校园
中南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的伍彦谚老师带着学生们走进大瑶山,展开田野调查。江华人民为这群异乡来宾热情地舞着、鼓着,他们时而用舞蹈表现动植物的有趣形态,时而模仿日常生活动作。这群专业舞者被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深深吸引了。
“瑶族长鼓舞也许可以走进校园,寻找现代化突破口。”
50余次的实地采风,40余场研讨座谈会的召开,这支以长鼓舞舞蹈传承为核心的团队不断寻找着长鼓舞的现代发展之路。
“起初老人家怎么也不肯教,我一次、两次地找他,他都极抵触,但我没有因此放弃。一再跟赵老师解释收录长鼓舞以便向更多人展示它的重要性后,老人终于想通,用三天时间跳给我们看,还把自己的绝活展示出来——在八仙桌上和长鼓起舞。”
历时10年,中南大学长鼓舞研究团队整理出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明华表演的72套长鼓舞、传承人赵雄自编的10套长鼓舞、第四代鼓王赵望生所创的赵氏长鼓舞健身操等舞蹈套路,形成了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系统搭建了完整的长鼓舞动作体系及要领。
“长鼓舞的美不仅在于舞蹈本身,它来源于瑶族人民的劳作与生活.我们所做的更多是文化的传播。”为了将瑶族长鼓舞蕴含的文化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这只团队开始了精雕细琢的创作。
团队先后创编出《八仙桌上一双人》《瑶·家屋》等十多支瑶族长鼓舞原创舞蹈,每一个作品都经历“千锤百炼”,每个动作都反复推敲。2021年,编创大型舞剧《盘瓠的传说》,以富含诗意的表达串联起了瑶族文化和长鼓舞文化的精髓。
展演舞台上,学生演员们沉浸在长鼓舞的文化世界中。鼓点声一次次响起,舞步时而优美、时而粗犷。多次打磨过后的原创舞蹈作品逐渐成熟,先后收获了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与此同时,中南大学的师生们还在思考长鼓舞的普及之法。2016年,长鼓之声在中南大学的教室中打响。
长鼓舞公共选修课课堂上,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不再深不可测。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下,拿起长鼓翩翩起舞。
团队还总结提取了“瑶家迎宾”等传统舞蹈动作和健身要点,创编了瑶族长鼓舞广播操《舞动鼓韵》,让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长鼓文化。
中南大学操场上,长鼓鼓声阵阵,同学们倾情舞动着手中的红黑长鼓。“常拧深蹲、粗犷勇猛、奔放刚强”,一个个舞蹈动作随着广播体操的口令声尽力舒展,改编成健身操后的长鼓舞被同学们跳出了新的活力。
“只有让青年走进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才能延续。”中南大学团委书记刘正宗在谈到推广普及这一特色活动时认为,以瑶族长鼓舞为例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滴水,只有滴入文化的大海才不会干涸。
古老民俗的现代之路
2014年,中南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青年教师徐鸣从长沙驱车出发,翻过重重大山,历经6小时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考察,与瑶族长鼓初次相遇。
清脆的鼓声萦绕徐鸣的脑海之中,使他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我们能否为瑶寨做些什么事?能否用设计为瑶寨的脱贫攻坚战出一份力?”从这一天起,他反复思索着如何借长鼓推广瑶族文化。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徐鸣带领他的学生团队开启了一次次长鼓文化之旅,在与长鼓老匠人盘上科父子的交流研讨中,他的团队攻克难关,将传统的长鼓通过现代工艺变成可以量产的工艺长鼓。他们进一步结合当代文创产品的发展思路,长鼓对杯、长鼓夜灯、装饰画、手机壳,将长鼓富于新的生命力。
2021年5月,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展厅,一排排色彩缤纷的长鼓、一件件制作精美的长鼓文创产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南大学的瑶族长鼓文创工作坊,首次将长鼓文化带入大学生艺术展演现场,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一针一线,一卷一展,铿锵有力,细韵无穷。”徐鸣教授还将长鼓的设计美学带入课堂,点线面元素的交叉组合,明暗色彩的视觉张力,几何图案的丰富变换……这一古朴神秘的瑶族文化图腾与视觉艺术的现代审美交流碰撞,启迪着同学们的审美方式。
瑶族长鼓舞像是一块刚刚拭去尘土的瑰宝,在这一刻,长鼓文化走出了大山,走进了校园,走向了远方……
科技引领的瑶韵传承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瑶族长鼓舞,原来传统文化这么有深度,也可以这么有意思地呈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它。”来自香港大学的陈洁岚在参加完瑶族长鼓工作坊后意犹未尽。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将眼前的长鼓毛坯一点一点添加上工作坊特制的瑶族图腾贴纸加以装饰,学习瑶族长鼓的制作工艺,从零到一,“雕刻”出富涵特色的“专属长鼓”。
2018年,中南大学瑶族长鼓舞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旨在探索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在与瑶族长鼓舞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中南大学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青年学生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基地还在不断探索利用科技与实践的融合手段,进一步寻找长鼓舞文化的现代发展之道。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展示馆现已全部建设完成,展示馆成为了中南大学学生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创新的展陈方式让参展者耳目一新。
进入展示馆,瑶族长鼓舞的传说动画、长鼓制作动画、由200多支创意长鼓组成的长鼓墙一一呈现。一间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展示的“瑶家民居”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民居之中,虚拟舞者手拿长鼓翩翩起舞。同学们可以运用体感识别与手势识别技术“穿上”瑶族服饰,沉浸式地模仿舞者的长鼓舞动作。通过这种近距离的长鼓文化感知,这支瑶族鼓韵舞进了中南大学师生的心中……
从“感知”到“体验”,从“传承”到“创新”,中南大学瑶族长鼓舞以精彩震撼的舞台剧、绚丽夺目的长鼓、设计精良的文创产品、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不断深入打造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沉浸式”体验,中南大学的师生把长鼓“请”出深山,“请”进校园,长鼓文化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大地。
这就是中南大学传承瑶族长鼓舞的故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国家建设、地域发展、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长鼓舞的道路该如何走?这场文化旅行又该通往哪里?中南大学的长鼓舞的故事还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