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所谓“大医者,始于心诚,成于精湛”。术必须“精”,因为这关乎病人的生死;心必须“诚”,因为这是医者的职业操守。
纵观历史,从华陀、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到希波克拉底、白求恩……一代又一代医学大家应时代的召唤,践行着医者誓言,用大医精诚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同时也铸就了医者之魂。
历代名医用他们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成为无数后世学者心中的一杆标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树德就要有奉献。奉献,正是对无欲无求和恻隐之心的延伸。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冠冕堂皇的口号,它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和一个医者的情怀,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院推出“了不起的湘雅医生”系列报道,讲述湘雅人有温度的行医故事,为今人和后代诠释锲而不舍、济世救人的湘雅形象,传承和弘扬医院文化优良
传统和深厚底蕴,以此来献礼首届中国医师节。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没有怨声载道的感慨,却用水滴石穿的信念在砥砺前行。湘雅人致力于谱写医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和高超医术,来彰显湘雅医者大爱,来勉励后世继承和发扬。
这恰如其分,也正当其时。
2015年第五批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启程前双胞胎女儿为刘志勇跳舞送行
援塞抗疫期间刘志勇穿戴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
刘志勇副教授(右一)带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
当朋友圈被塞拉利昂总统来访湘雅的消息和“凌晨的中塞友好医院”报道刷屏时,重症医学科刘志勇副教授正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疆的任务。
隔着手机屏,看着三年前自己曾“战斗”过的土地,他十分感慨:从中国到非洲,从长沙到乌鲁木齐,他始终在这条“丝路”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医疗援疆“授人以渔”,他始终在医学道路上,实践着自己赤忱许下的“救死扶伤”誓言。
临行一言:让爸爸成为你们的骄傲
“最最亲爱的叮宝贝和当宝贝:
首先,爸爸要祝我最可爱的两个小宝贝生日快乐!
今天你们过得开心吗?吃了爸爸准备的小白兔蛋糕了吗?
三岁是你们在幼儿园过的第一个生日,爸爸妈妈早就答应你们一起到幼儿园陪你们过生日。但是这次爸爸不得不食言了。不知道点蜡烛的时候你们会不会问:爸爸在哪?拍照的时候会不会习惯性地寻找爸爸的身影?没看到爸爸是不是会“严肃”地说:“爸爸不乖,我要批评爸爸!”
亲爱的宝贝,如果爸爸跟你们说声“对不起”,“大度”的你们一定会说:“没关系”;如果妈妈再跟你们说“爸爸救病人去了”,你们一定会说:“爸爸好辛苦,要给爸爸留块蛋糕。”我的两个宝贝虽然才三岁,却已经懂得爸爸工作的特殊性。
前几天,爸爸听你们在背“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就像你们说要把自己的鞋子送给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样,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也是去帮助其他人,让许多像你这样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人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爸爸的工作是不是很重要?你们是爸爸的骄傲,爸爸也希望成为你们的骄傲!”
这是2015年5月11日,刘志勇在塞拉利昂执行援非任务时,为过生日的女儿们写的一封信。
从小被父亲教育“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救死扶伤”在刘志勇学医以来就是他不变的抱负。2014年,湖南第一批援塞队伍在从非洲凯旋归来,作为接机成员的刘志勇便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奔赴前线。
2015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牵头组建的第五批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报名通知刚下达10分钟,刘志勇就首当其冲地报了名。
5月9日正式出发,作为医疗队的一员,刘志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援助抗击埃博拉及运营塞中友好医院留观诊疗中心工作。唯一遗憾的是,他来不及为双胞胎女儿过三岁的生日。于是他写下了这封信,在生日当天通过电话念给了女儿听。
“跨行行医”:小医生当上了大BOSS
医疗队行前集训时,除了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队员们还肩负了后勤组和财务组的工作。做事历来严谨又细致的刘志勇被任命为出纳,分在了财务组,掌管全队的日常开支以及账目明细的管理。
“我这也算是跨专业行医了。”携带着数万美金的“巨款”,飞行了几万里路,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度,此前从没有理财经验的刘志勇这样打趣形容自己。
初次掌管财政,面对的又是陌生的外币,为尽早进入状态,为队员们的吃住行做好保障,到达宾馆的第二天,刘志勇找到了第四批医疗队主管财务的范护士长,详细的询问了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将带来的美元兑换成当地的货币——里昂。
对于这些陌生的外币完全没有概念,刘志勇决定先换两万美元的外币。塞拉利昂很少有银行,只能联系从事这个行业的本地商人,当看到Mohamed抗着一大箱里昂过来时,刘志勇当场“石化”了。
一比五千的汇率意味着那一箱里昂是一个亿!
队友悄悄的对刘志勇说:“Boss,以后就跟你混了!”于是,刘Boss就成为了他在塞国的称呼。
“对于这个称呼,我享受并忐忑着。享受,是因为从未有人这样称呼我,忐忑,是因为我的责任更重大。”因为肩挑着这份责任,刘志勇甚至有了一点轻度的强迫症:每次出门后,会要反复的验证房门确定已经锁好。
感受死亡:更能理解患者的心情
“先领略“三亚”的海滩风情,然后翻山越岭,体验一把“重庆”山城的感觉,接着穿越“北京”的雾霾区,直接到森林氧吧“张家界”的峻峭山路中穿梭,最后遥望着“蒙古包”进入典型的中国风的医院,在医院隔壁还有一座跟湖南大学风格相似的,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塞拉利昂医学院。”第一篇援塞日志里,刘志勇初识了塞拉利昂。
为了完成“打胜仗,零感染”的使命,即使面对热带雨林气候40度的高温,医疗队员们依然一丝不苟的严格按照流程传穿着四层密不透气的防护服,穿过一扇又一扇隔离门,再走进病房一个一个病人地查房。
穿脱这一层层的防护服对于刘志勇这种怕热、容易出汗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一生难忘的身体与意志力的考验,脱下防护服时他特意测量了心率:135次/分;浑身早已湿透,绝对的脱水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脱隔离衣也成了一种考验。
在弯腰脱下裤装时,流淌的汗水把刘志勇的防护口罩浸湿了,呼吸间,湿透的口罩紧紧的捂住了他的鼻孔。
瞬间,窒息的感觉使刘志勇头晕目眩,无法呼吸,时刻就要倒下——他赶紧使劲用嘴吹气,让贴紧了面部的口罩鼓起一道小口,新鲜空气沿着那道裂缝涌入,才唤回他已有些混沌的意识。
事后回忆起来,他依旧心有余悸:“那一刻我真实的体会到了濒死的感觉。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见到过太多生离死别的场景,可此时,自己真正体会到了死亡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他在今后的医疗生涯中,更能理解重症患者的心情。
收治患者:目标是双重胜利
“距离6月5日将中塞友好医院转型的日子越来越近,可我们收治患者的节奏是根本停不下来。到达医院前,就接到前方战友的消息:昨夜来了三位新患者,其中一名老人,还有一名仅七个月大的婴儿,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第一个浮上心头的想法是:希望他们都没有感染埃博拉病毒。”
一篇援塞日志中,刘志勇写下了同时查房7名患者的心情。
3名新患者中,有一对母女,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咳嗽,并没有埃博拉接触史。根据这些临床资料,刘志勇初步判断是普通的病毒感染;而72岁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也仅有水肿和气促,并没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似乎也不支持埃博拉感染。但这些都只是初步判断,都必须等待抽血结果来证实。
让刘志勇感到意外的是,那位没有任何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抽血检验结果居然是强阳性——成为了医疗队收治的第三例确诊患者。
“没有了收治第一例患者时的忐忑,也没有了收治第二例时的一丝丝的兴奋,我的内心异常平静。”在日志中刘志勇这道,“因为我知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做好防护,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我们一定会取得‘打胜仗,零感染’和‘治愈埃博拉患者’的双重胜利。”
最终,第五批中国(湖南)援塞抗疫医疗队凯旋而归,圆满完成了3名埃博拉确诊病例成功救治、中塞友好医院改造转型、援塞抗疫剩余物资清点移交等任务,取得了“打胜仗,零感染,全治愈”的成绩。
请缨援疆:家人支持下做出的决定
2018年,省部委共建援疆项目希望重症医学科作为一个重要专科能派遣一名专家到新疆去进行支援。科室工作本就繁忙,还要支持常德湘雅医院的建设,人手越发紧张了起来;而刘志勇作为党支部支委委员,有着丰富的援外经验,正是最佳选择。
但做下援疆的决定,对刘志勇而言并不简单。
同样是主动请缨,毫无怨言。如果说2015年,刘志勇是轻装上阵,毫不犹豫地踏上援塞抗疫的征途,那么2018年他接下援疆的任务,却要艰难得很多。
2016年年中,他那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中的老二,患上了白血病。
“我自己是医生,更知道这个病的危险,大女儿感冒我一点也不着急,但小女儿感冒我就不得不打起十二分警惕。”为了不让他工作分神,妻子在女儿确诊的初期便辞职回家,照顾起了一家老小。
报名通知下来的那天,他正在深圳出差,首先打了个电话给妻子,表达了自己想要请缨报名的想法。
妻子一直以来十分理解他心怀“救死扶伤”志向,总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他的工作,这次的态度也依旧很坚定:“你尽管去,家里有我。”
重症医学科主任艾宇航教授、医院第六党总支书记李云芝也针对他的家庭情况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重症医学科团队还特别组建了一个志愿者小分队,在他的孩子患病期间,一直帮忙照顾。
双胞胎女儿叮叮、当当也非常懂事,在8月19日中国首个医师节,她们还为爸爸写下了评语,打了个最高分:“如果好爸爸的标准是每天陪我们玩,不错过我们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那我们只能给爸爸打50分。如果好爸爸的标准是做孩子的榜样,我给爸爸打100分。他回家第一件事是亲妈妈,亲我们;他会在下夜班后,忍着瞌睡虫,陪我们玩;他出差回来,总忘不了给爷爷奶奶买礼物;最最重要,他特别热爱工作,像我爱上幼儿园一样。爸爸是一百分医生,一百分爸爸!”
援疆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援塞抗疫的时候,我是一名战士,我的对手是病魔,我是带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与承诺出征的;而如今,我作为一名援疆专家,是一座桥梁、一台播种机,去给新疆人民带去先进的医疗服务,要在新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即使在我离开后,我所带来的医疗技术、医疗服务与学科发展意识能留在这片土地上,我思考得更多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到新疆以来,他一边了解当地的医疗情况,一边在帮扶医院开展各种适宜的新技术,培养学科梯队人才,同时也积极参加到新疆各边远地区的义诊,为的就是让湘雅的医疗资源能更广泛地覆盖到新疆各个基层地区。
2018年,7月23日,刘志勇应邀参加“2018年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医疗卫生服务走进帕米尔专家服务团”活动。就在飞机起飞前,他突然接到了喀什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买买提.艾力主任的求助电话:“刘教授,有一位术后心跳骤停的维族女性病情危重,希望得到您的医疗支援!”
他马上改变行程,下飞机就直奔喀什市人民医院,一路不停地与当地专家沟通患者情况,行李一放,就进了病房。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刘志勇副教授立即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脑复苏,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后,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全身抽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患者病情稳定后他立即组织了妇产科、麻醉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等进行会诊,仔细分析了患者心跳骤停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并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作为是美国心脏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的培训导师,在会诊后,他针对医院医疗技术薄弱环节以《心肺复苏后的处理》为主题做了一个学术小讲座,参加听课的各位医生护士都感到受益匪浅。
同时,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介入诊疗科合作,成功实施一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合并肺栓塞介入手术,使患者避免了截肢,恢复正常功能,而且血氧饱和度从呼吸机支持到恢复正常水平,解决了肺梗塞的问题;同时也使得该院在多学科合作开展介入手术方面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受到当地医院及媒体的报道。
不论是在非洲大地,从是在祖国边疆,刘志勇这一路走来,用行动实现了他当初在援非时写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救治最危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