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
一、摘要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开始,中南大学定点帮扶江华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教育帮扶,聚焦师资、物资和民族资源三个方面,全面提升江华县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江华县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同时学校坚持扎根祖国大地办教育,将立德树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着力开展实践育人,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培养出一批感党恩、知国情、勇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背景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华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江华县教育发展存在师资队伍薄弱、教育环境不佳等诸多问题。2012年11月,按照国务院、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部署,中南大学定点帮扶江华县,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教育帮扶,全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提升江华县教育发展水平,先后选派210名研究生赴湖南省江华县、河北省阜平县等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派出100余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江华县开展田野调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推动江华县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青春奋楫者,将青春力量挥洒在祖国大地上。
三、故事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每一位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心中都会升腾起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情感。旁人也许无法体会,看似平淡的365天,会给他们的青春绘上怎样绚丽的色彩;一年又一年的接力,用爱心和汗水浇灌的青春之花会在大山深处留下怎样的芳香四溢。
中南大学以共青团中央“西部计划”和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志愿支教项目为依托,先后选派57名研究生赴湖南省江华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青春年少,不惧山水迢迢,中南支教青年把最美的样子留在了母校与江华。
种梦,助力向前
“我想考中南大学,毕业之前想再见见教过我们的陈老师、彭老师。”这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中学1806班赵湘吉同学写在教室“心愿墙”上的心愿。赵湘吉是江华县大圩镇长山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中南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陈依平、彭嘉伟是她2018年上七年级时的英语、数学老师,2019年8月,升入八年级的她又成为了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高广博的学生。贫困没有消磨她对生活的热情,“异常乐观”是大家对她共同的评价,她的乐观感染了支教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家访,给她辅导功课,帮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赵湘吉说,支教团大哥哥大姐姐们两年来的关心和陪伴让她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他们的耐心和爱心让我感到温暖,我以后也想成为这样的人。”7年来,很多像赵湘吉这样的农村孩子在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勇往直前。
逐梦,奉献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中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柴小桠就是一位这样的好青年,于她而言,奉献自我是成长最好的阶梯。本科期间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她,热心服务同学;学习护理的她,用专业服务社会;本科毕业后,选择走上讲台,服务的是大圩的孩子们。
了解到支教学校缺英语教师,她就主动请缨承担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学习基础薄弱和缺乏语言环境让很多学生对英语有着畏难情绪,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她细心观察学生、学习当地老师的经验、及时自我反思、日复一日的积累,她做到了让每堂课经得起“推门听课”检验的承诺,每学期的教学比武她都获得了“一等奖”。课上是严师,课下是益友,课余时间她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还经常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同学们解决身体不适的问题。一次英语课上,有位女生上一秒还在跟同桌讨论问题,下一秒就毫无征兆地脸朝下晕倒在地,教室里的所有人都吓住了,她迅速调整心态,第一时间上前急救,大约一分钟后该女生清醒过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坐回座位,对她简单的询问后,立刻联系班主任和家长送医。经过这次“突发事件”,她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老师。柴小桠说:“能够收获学生的信任,守护他们的健康对我而言是一件很幸福感的事。”
筑梦,实践育人
7年弹指一挥,瑶山深处留下了一届又一届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奋斗的身影,他们中涌现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李昌顺、柴小桠,“芙蓉学子·公益行动奖”获奖者易仁杰等先进典型。这些二十出头的中南青年们带着知识、热情、朝气投身基层的广阔天地,他们秉承母校“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的校训,在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磨砺人生,在奋进中实现自我。支教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有他们的努力,中学校园广播站的建设有他们的辛劳,获湖南省一等奖的学生心理剧《蜕变》有他们的付出。积极关爱留守儿童,发动社会力量爱心助学,牺牲业余时间入村扶贫……他们出现在一个又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坚持将扶智与扶志紧密结合,自觉将当代青年学子的青春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坚定与豪情继续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华彩篇章。
四、成效
(一)教师队伍全面优化,教育发展更上台阶
中南大学结合江华县教育实际,通过多种模式,为江华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有效激活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内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师资力量。与江华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项目,有效提升江华县教师师德水平,促进中小学校内涵发展。全县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芙蓉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400余人,其中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贺美玉、全国优秀教师黄春云等一大批名师。江华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湖南省教育强县等荣誉称号;全国乡村教育“江华模式”推介会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江华县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永新出席会议。
(二)教学环境全面改善,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经学校和江华县的共同努力,自201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18所幼儿园、9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39150个,全县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全面化解“清零”,普通高中大班额化解、超大班额清零。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目前,全县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让全县孩子享受到了与大城市一样的现代教育,为学生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所有学校成功创建县级以上平安示范校园、文明校园、卫生校园、书香校园,34所学校创市级以上园林式单位,其中1所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学校。
(三)民族教育深入推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
江华是全国瑶族主要聚居地,是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号称“神州瑶都”,学校帮助江华县挖掘、提炼、传承瑶族文化,打造民族教育特色品牌。江华县第二中学、水口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民族团结示范集体。学校编创的少儿舞蹈《瑶鼓咚咚》获得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新秀”奖和“优秀编导奖”,让湖南瑶族长鼓舞首次登上少儿舞蹈的国家级舞台。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聂茂教授出版《民族作家: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文学湘军的江华现象》专著,该书以江华县瑶族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对江华作家群进行深度剖析和中肯评价,是国内第一部以一个县域作家群、特别是少数民族县域作家群作为个案分析的文学批评专著;李星辉教授出版了《湘南江华汉语土话与瑶语比较研究》,向众人揭开了江华等地缤纷语言和文化的神秘面纱。
五、经验
(一)“俯下身、育新人”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力量
一是迈步“走出去”。每学期选送5堂优质示范课和2次教育报告会送课下校。每月进行为期一周的送教下乡,指导教师备课、评课、研课,先后选派优秀教师志愿者100余人,培训江华县师资3000余人次。精心组织国际学生到江华县中小学开展“感知中国•魅力潇湘”支教活动,通过多项支教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国际视野。二是开门“接进来”。全额出资每学期开展师资提高班培训,吸纳结对教师来学校附属中小学跟班学习和从事教学活动,先后接收江华县教师200余名。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围绕学校管理、特色建设、德育教学等领域,定期组织江华县中小学管理干部来校开展能力提升跟岗实践活动。三是立足“线上帮”。组织学校附属中小学特级骨干教师志愿者与江华县农村青年教师结“青蓝对”,建立QQ、微信等联系,开展远程交流;试点双师教学项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遴选出江华县6所试点学校共12个试验班24名本地教师,开展双师教学试点,通过名师远程视频教学,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四是扎实“建基地”。在对口帮扶中小学建立支教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先后选派7批共57名研究生赴江华县每人支教一年以上,派出100余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江华县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开展英语、文体、电脑培训等特色支教。11月9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基地”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揭牌成立。五是创新“搭平台”。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城乡教师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及时发布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开放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网,加强师资间的交流互动。
(二)“破难题、暖民心”多方联动强化物资保障
一是不断优化师生生活条件。针对家庭困难师生,学校联合湖南省扶贫基金会募集340多万元,为江华县大圩镇170余个师生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设立了江华县教育资助金,先后资助江华县困难师生893人,资助金额105.2万元,着力让全县孩子上得起学,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二是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中南大学联动各职能部门、校友、爱心企业等力量,多次开展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的捐赠,先后捐赠图书、电脑、办公用品、体育用品、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物资,共价值500余万元,受益师生2万余人,让全县孩子上得好学。三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多次开展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的捐赠,先后捐赠491台电脑、4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50套中小学语音室设备等。学校北京校友会中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自2016年开始每年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在江华县开展“双师教学”项目,通过为实验班配备触控一体机,录制与教材配套的名师讲课多媒体资源,有效缓解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重特色、出实策”多点突破传承民族资源
一是将民族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学校积极协助江华县依托红色课堂、生态科普、国学经典等教育载体开展民族教育,指导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及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让青少年从小就坚定各民族和睦互助、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二是将非遗瑰宝带进瑶族校园。江华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历史文化的瑰宝,学校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南大学),将瑶族长鼓舞文化的抢救挖掘、传承发展和辐射带动嵌入教育帮扶工作。学校建立中南大学长鼓舞研习基地,编纂《湖南瑶族长鼓舞》教材,开设长鼓舞专业选修课程,创编中小学长鼓舞广播体操,并指导江华县中小学课间集体做长鼓舞操,极大拓展了长鼓舞文化传播范围。三是将瑶族文化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研究。学校成立瑶族语言文学研究所,启动“瑶族语言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对瑶族的语言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保护,争取将瑶族语言列入世界濒临消亡语种予以保护,同时加大对瑶族文学和瑶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更好的传承这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感党恩、知国情”乡村振兴培育时代新人
时代造就青年,学校致力于扎根祖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一是大力开展实践育人。自199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启动以来,中南大学先后选派了210名研究生赴湖南偏远地区与河北阜平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累计派出100余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江华县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开展英语、文体、电脑培训等特色支教。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基地”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揭牌成立。二是鼓励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立项支持在校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江华县等地校友提供农产品包装设计、电商平台搭建、品牌宣传推广等帮扶;鼓励学生到江华县等基层校友工作地开展假期实践活动,参与当地教育、医疗和文化工作。近三年,学校共有963名毕业生扎根基层就业,其中江华县29人(含“三支一扶”计划),涌现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代东援,“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金冠华、杨冕等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