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讯(记者 钱训 通讯员 唐世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中学、大圩镇第一小学、大圩镇第二小学、鲤鱼塘完全小学等学校电脑室整齐摆放着,学生再也不用还没有上课先去占电脑了;所有教师办室里安装了空调,老师们再也不用冷天怕冷,热天怕热了。
一点点地改变了这些学校办公条件:多媒体、空调、电脑……无不与中南大学开展教育扶贫建相关。
2012年,中南大学定点帮扶江华。为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中南大学便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在教育等数项领域开展帮扶工作。2016年,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号召,遴选成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到江华开展服务。8年来,中南大学结合江华和学校的实际构建了“帮、培、激”帮扶湖南江华教育体系,全面从扶贫、扶智、扶志等创新教育扶贫,推动江华脱贫攻坚,阻断瑶胞贫困代际传递。
近日,走进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的老、少、边、穷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探访中南大学在江华教育扶的点滴。
发挥“党建+”引领,帮助江华教育脱贫攻坚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江华瑶胞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江华提出的扶贫思路,并充分发挥“中南智”的优势,全力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促进江华教育发展。
该校先后出台了《中南大学2014-2021年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中小学工作计划》和《中南大学对口帮扶工作规程》等文件,选派46名政治业务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党员教师及党员、优秀团员研究生到江华任扶贫队长、教育部门挂职和江华一中、大圩中学等中小学支教,保障教育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同时,扶贫队、支教团进驻江华后,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或主动加入支教学校党支部中,发挥“党建+”合力,助力教育扶贫的攻坚,有效推进了江华教育发展。8年来,中南大学还发挥“中南智”的优势,扶贫队做了大量扶贫工作,为学校建图书室、体育活动室。还倡议学校、附属中小学、校友会等党员捐款捐物,开展“手拉手”定点认捐帮扶贫困学校和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点对点长期捐助物资,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该县水口中心小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工程——涔天河水库移民学校,由于资金缺口,操场及教室配套设施很难到位。中南大学扶贫队了解情况后,捐助了操场及教室配套设施,保证了学校顺利开学。
据统计,共募集500多万元为大圩中学、大圩镇第一小学、大圩镇第二小学等中小学校捐赠电脑、多媒体、图书、打印机、图书柜和办公桌椅等教学仪器设备器材800件(台、套)。此外,中南大学设立江华教育资助金,连续5年对江华629位贫困儿童、孤儿和贫困教师共资助80余万元。2017年起,重点资助了该县大圩镇长山村的中小学师生,中小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高中生2000元,考入大学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党建+’加强了党员建设,堡垒作用进一步凸显,扶贫队员、支教团员扎根扶贫攻坚和支教一线,模范带头作用突出,促进了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黎胤说。
走进大圩中学,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多媒体、空调、电脑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师生感受到了无比幸福。“这多亏了了中南大学的捐赠,改善了师生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该校校长唐拥军说。
“因为中南大学的帮助,凡是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资助,圆了上学梦,凡是优秀的师生都可以得到奖励。”大圩镇第二小学校长何化桥很有体会,他任大圩镇第一小学校长时,学校的贫困生、优秀教师都获得帮助。
走进中南大学捐助教育教学物资的大圩镇各中小学、水口中心小学等学校,课堂用上了多媒体,走进了信息化教学时代,老师结束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历史。“如今,江华边远的山区的瑶家孩子也能享受现代化教育,中南大学教育扶贫功不可没。”该县教育局副局长雷留涛说。
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育“造血”功能
“扶贫先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师是关键。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增强造血功能。”中南大学扶贫领导小组及扶贫队的共识。
结合江华教育实际,中南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工会、附属中小学、网络教育学院、校友会的资源等通过“走出去”“接进来”“线上帮”模式全力对江华教师进行扶智“造血”,着力激活江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内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分别与江华县大圩中学、大圩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结成对口教育帮扶学校,学校先后选派优秀教师志愿者100余人开展优质示范课、教育报告会送课到校活动,每月进行为期一周的送教下乡,指导大圩中学教师备课、评课、研课等,共培训教师340余人次,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从培训完成江华教育“造血”。
“这几年,通过帮扶,新的办学理念形成,创新了管理,明确了办学目标,提高了办学品位,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得到培养,也更自信了,学校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江华县大圩中学校长唐拥军激动地说。
江华大圩镇第二小学副校长的汪海琳和大圩镇第一小学教导主任李富荣等5人到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进行期一周的中层管理能力提升跟岗实践活动。汪海林介绍,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肖慧等与跟岗教师就学校管理、特色建设、德育和教学等领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探讨中两地教育理念相互融合,提出改变格局的新举措。
“江华大圩镇中小学就有50余名教师,进行能力提升跟岗实践培训学习。收获满满,对提升学校管理和内涵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专业成长都有促进作用。”汪海林谈起这次跟班学习时说。
更重要的是,中南大学充分利用网络,通过QQ、微信开展远程交流指导,实现了“线上帮”。通过附属中小学特级骨干教师志愿者与江华农村青年教师结“青蓝结对”,试点双师教学项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组织北京校友会中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捐资20万元,在江华大圩镇第二小学、水口中学等6所试点学校开展双师教学试点,通过开展城乡教师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名师远程视频教学等活动,及时发布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开放中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园网,加强师资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涛圩中心小学是一所瑶族聚集的农村小学,是北京校友会中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捐资“双师教学”试点学校。“双师教学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将优质教育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扩散,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该校校长高昌远兴奋地说。
“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校长、教师培训,才能激活江华教育,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江华教育局长唐孝任谈“走出去”“接进来”“线上帮”为江华培训教师模式说。
据悉,8年来,中南大学通过“走出去”“接进来”“线上帮”模式为江华培训教师5000人次,促进了江华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教育强县的目标。7万多瑶山孩子也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着优质教育带来的红利。
提振精气神,激发教育扶贫新动能
扶贫、扶智,更要扶志,才能提振精气神,激发教育扶贫新动能。“扶志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抓孩子理想教育、思想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小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南大学扶贫队长黎胤说。
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支教团优势,将扶志融入到支教中,从心理辅导、思想教育等方式通过团校、活动等开展理想前途、人生三观、信念等扶志教育帮扶。
2015年,中南大学与江华一中共建“中南大学优秀生源基地”,还专门选派三批共13位研究生定点江华一中支教一年,高三学生们填报志愿出现的新动向,有20多位如愿考上中南大学。
第19届支教队员孟娜在江华一中支教一年。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一些女生常常以谈心为借口到孟娜那儿,一聊就是一个晚上,只为逃避晚自习。可没曾想,班上的男生开始“学样”——逃课,且还与孟娜开玩笑般交谈此事。孟娜开始在班级QQ群里反省自己,写出了对此事的态度和分析,教学能力的分析、反思和今后改善课堂的承诺等。果然逃课的男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做出承诺——今后不再随意逃课。
“以后类似行为再也没有出现,他们不仅享受课堂,而且对我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质疑和对抗变成亦师亦友般的尊重,自己也在亦师亦友中快乐成长。”孟娜说:“作为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工作,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山区的孩子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感到幸福。”
文海村的一对姐弟,父母双亡,家里还有70多岁病弱的爷爷奶奶。姐姐中考后,没钱读高中辍学在家,也无心再学习,对生活人生都很茫然。工作队得知后,给姐姐做思想工作,帮助她树立人生目标,将姐姐送到长沙外国语学校学习护士专业,并帮助解决了相关费用,燃起了这对姐弟的希望之火。
读初中的赵湘吉(化名)是大圩镇长山村的一位建档立卡户学生,也是一位留守孩子,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周末时,李昌顺就到他家里开展家访,进行辅导,现在每次英语考试都考90多分了。
“扶志,必须走心。”第20届支教团团长李昌顺说:“扶志走进了孩子的心里,激荡起了内心理想、梦想的浪花。”
在大圩中学支教的中南大学第20届支教团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将C919、复兴号、蛟龙号模型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对未来人生的理想梦想油然而生,燃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大学梦”“ 中南梦”。 同时,利用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国庆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让瑶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孩子们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开展“‘聚光·启明’募捐希望”活动和开设“时间银行”,通过中南大学优秀学子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和励志故事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人生。征集了480余个“希望与理想”,210余篇“我的故事·我的愿望”, 180余封写给自己未来的信,激发了学生的斗智和对人生的渴望。
同时,支教团还以兴趣爱好等为依据,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辅导,采取“课堂关注、课外帮扶、周末家访、假期实践”的形式开展结对活动,每年开设书法、绘画、舞蹈、英语等20个免费培训班,确保为每名贫困生培养1种兴趣、爱好和才艺。
中南大学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知识与品行点燃希望的火种,用聪明和才干书写人生的理想。也从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薄弱学校条件改善、学校教师培训‘三个全覆盖’,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古以来靠山吃饭,穷怕了,穷够了。”该县大圩镇长山村老赵说,“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来了,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孩子读书了,今后日子更有希望了。”